珠宝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珠宝常识 > 珠宝常识

NGDC教你怎么选购鉴定碧玺

发布日期:2023-11-25  浏览量:446



1.应用历史与传说

碧玺又称“碧硒”“碧洗”“碧霞玺”等,英文名称tourmaline,来源于古僧迦罗语“turmali”,是“混合宝石” 之意。碧玺以颜色艳丽、色彩丰富、质地坚硬得获得了世人

厚爱。

碧玺的矿物名是电气石。 18世纪初,荷兰人由于发现碧玺除了在阳光底下出现的奇异色彩外,还有一种能吸引或排斥轻物体如灰尘或草屑的力量,因而称为“吸灰石”公元1768年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内斯发现了碧玺还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这就是电气石名称的由来。

中国对碧玺的认识和利用历史久远,但迄今仍未发现古代有关开采碧玺宝石的记载,-般认为此种宝石是从缅甸、斯里兰卡等国输入的。古书上称之为“碧洗”“碧雅姑”“碧霞玺”等;红色者专称“孩儿面”,是碧玺中最优质者。古代皇宫贵族多拥有这种宝石作为饰物。给电气石起了“碧玺”之名,足见它在古时的受宠爱程度。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也可找到称为“碧霞希”“碎邪金”等称呼。

碧玺是10月生辰石,象征着安乐与和平。


2.基本性质

碧玺的基本性质见表2-1。


表2-1碧玺的基本性质

      化学成分

(Na,K,Ca)(Al,Fe,Li,Mg,Mn)3(Al,Cr,Fe,V)6(BO3)3(Si6O18)(OH,F)  4


晶系

等轴晶系

晶形

常见三方柱状或复三方锥柱状晶体,晶面纵纹发育;碧玺晶体常从一端断裂,形成三方柱和单锥。见图2-1-图3-3


光学特征

颜色

常见各种颜色;色带发育,同一晶体以内外或不同部位可呈双色或多色;内红外绿者称“西瓜碧玺”,见图2-4和图2-5

光泽

玻璃光泽

发光性

红色系列在紫外线下呈弱红至紫色

特殊光学校应

星光效应和变色效应(稀少)

力学特征

解理

摩氏硬度

7-8

相对密度

3.06


包裹体

绿色碧玺包体可较少;粉红和红色等颜色的碧玺常含大量充满液体的扁平状、不规则管状包体,平行线状包体以及波状裂隙;刻面宝石通过10倍放大镜可观察到后刻面棱或线状包体的重影。

其他性质

热点性:受热后晶体两端产生不同电荷,可表现为受热后吸灰。


琢型

质量高一般磨成刻面,常为祖母绿型等,以体现碧玺美丽的颜色。一般深者台面平行于长轴,色浅者则垂直于长轴。有特殊光学效应者切成弧面;内部缺陷多,大者常做成雕件,小者磨成弧面或珠子。


商业品种

帕拉伊巴(Paraiba)碧玺:巴西帕拉伊巴所产的淡蓝或淡绿的碧玺;也可指非洲产、与帕拉伊巴致色原因相同的淡蓝色或淡绿色的碧玺。

卢比来(Rubellite):颜色浓郁的红色碧玺品种

铬碧玺:含铬的绿色碧玺品种


图2-1 碧玺晶体(一)       图2-2  碧玺晶体(二)         图2-3 碧玺晶体(三)




 图2-4 各种颜色的碧玺                                   图2-5 西瓜碧玺


3.主要肉眼鉴定特征

同一宝石上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见图3-1和图3-2;玻璃光泽;肉眼可见的强多色性,从不同方向观察,颜色有差别,见图3-3;液体包体多、波状裂隙多,特别红色和蓝色等,见图2-2、图2-3、图3-1、图3-2、图3-4和图3-5;同一手串或项链上,颜色丰富多彩,见图5-5-11;受热吸灰。


图3-1 双色碧玺及内部的波状裂隙(一)   图3-2 双色碧玺及内部的波状裂隙(二)


      (a)台面观察           (b)侧面观察

            图3-3 碧玺的强多色性


图3-4 碧玺的波状裂隙      图3-5 碧玺的包裹体和波状裂隙            图3-6 颜色丰富的碧玺项链


4.外观相似宝石

由于碧玺颜色多样,很容易和其他宝石混淆。红色碧玺相似的宝石有红宝石、石榴石、尖晶石、玻璃等,鉴别见表4-1和图4-1、图4-2。


表4-1红色碧玺及相似品的鉴别

宝石

颜色

光泽

多色性

包裹体

其他性质

碧玺

玫瑰红色、紫红色

玻璃光泽

波状裂隙,气液包体,

10倍放大可见后刻面棱重影

透明度差,受热吸灰

红宝石

红色,颜色不均匀

强玻璃光泽

中等

包体种类多,一般肉眼可见

发红色荧光

尖晶石

红色、紫红色、粉红色等

强玻璃光泽

八面体包体

发强红色荧光

石榴石

紫红色、暗红色

强玻璃-

亚金刚光泽

针状包体等


玻璃

红色

玻璃光泽

气泡,流动构造

温感,棱线磨损,表面划痕


                     图4-1 有两种色调的红色碧玺      图4-2 紫红色碧玺


17世纪,巴西向欧洲出口了长柱状深绿色碧玺,人们称之为“巴西祖母绿”。可见绿碧玺很容易与祖母绿混淆,此外绿色碧玺的相似宝石还有绿色蓝宝石、橄榄石、玻璃等,鉴别见表5-5-3和图5-5-14。


表4-2绿色碧玺及其相似品的鉴别

宝石

颜色

光泽

多色性

包裹体

其他性质

碧玺

绿色、黄绿色等

玻璃光泽

波状裂隙,气泡包体,10倍方大可见后刻面重影

透明度差

受热吸灰

祖母绿

绿色

玻璃光泽

蝉翼状裂隙,气液固三相包体

注油产生的“闪光效应”

绿色

蓝宝石

淡绿色、暗绿色,

黄色、蓝色等色带

强玻璃光泽

固液包体,气液包体


橄榄石

绿色、黄绿色

玻璃光泽

黑色矿物包体,“睡莲叶”状包体,10倍放大可见后刻面棱重影


玻璃

绿色

玻璃光泽

气泡,流动构造

温感,棱线磨损,表面划痕









                    图4-3绿色碧玺


蓝色碧玺的相似宝石还有海蓝宝石、磷灰石等,见表4-3和图4-4


表5-5-4蓝色碧玺及其相似品的鉴别


宝石

颜色

光泽

多色性

包裹体

其他性质

碧玺

淡蓝色-深蓝色

蓝绿色

玻璃光泽

波状裂隙,气泡包体,10倍放大可见后刻面棱重影

受热吸灰

海蓝宝石

淡蓝色-蓝绿色

淡绿色

玻璃光泽

“雨丝状”包体


磷灰石

蓝色

玻璃光泽

气液包体

摩氏硬度为5,表面划痕,棱线磨损


               图4-4蓝色碧玺


5.优化处理

(1)热处理

深色碧玺经热处理可使眼色变浅,稳定,不易检测。属于优化。

(2)染色处理

用着色剂渗入空隙染成红色、粉色、紫色等色,以改善外观。

鉴定时用透射光观察,颜色主要集中裂隙中;光泽较弱;用棉签擦拭。

(3)充填处理

用树脂、玻璃等材料充填表面空洞裂隙,以改善外观和耐久性。这是多裂隙的碧玺宝石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

鉴定时,用反射光观察,肉眼或放大检查可见表面光泽差异;用透射光观察,裂隙处有闪光或气泡;琢型方面、珠子和雕件等琢型的碧玺;此外,佩戴一段时间后,光泽减弱,透明度降低。充填处理碧玺见图5-5-16和图5-5-17。


            图5-1 充填处理碧玺 (一)     图5-2 充填处理碧玺 (二)


(4)辐照处理

浅粉色、浅黄色、绿色、蓝色或无色碧玺经辐照处理产生深粉色至红或深紫红色、黄色至橙黄色、绿色等,不稳定,加热易褪色,不易检测。


6.产地

巴西是碧玺的最主要产出国,MinasGerais和Bahia出产各种颜色的碧玺以及碧玺猫眼。1989年在巴西的帕拉伊巴(Paraiba)发现了含Cu而呈现蓝和绿色的帕拉伊巴碧玺,见图5-5-18。帕拉伊巴碧玺包体丰富。20世纪90年代末,在尼日利亚也发现了含Cu的蓝色碧玺,虽然包体较少,但色调较巴西的浅。近年来在莫桑比克发现了色调和巴西帕拉伊巴碧玺类似的蓝色碧玺。美国则以产优质的粉色碧玺而著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产出颜色较深的绿碧玺。

我国碧玺的主要产地是新疆阿尔泰、云南哀牢山和内蒙古。

                         图6-1颜色鲜艳明亮的帕拉伊巴蓝碧玺


7.质量评价


(1)颜色

作为宝石用碧玺的颜色主要有三个系列:蓝色、红色和绿色。一般而言,蓝色的帕拉伊巴碧玺和接近红宝石颜色的红色碧玺(“卢比来”)的价值更高。各色碧玺以颜色纯正、鲜艳、均匀者为佳;多色碧玺以各颜色纯正均匀,色带分界清晰为佳。图5-5-18所示为高颜色等级的帕拉伊巴蓝碧玺,图5-5-19为颜色较暗的普通蓝碧玺。

                         图7-1 颜色相对较暗的蓝碧玺


一般兰说,优质的巴西帕拉伊巴碧玺价值高于莫桑比克和尼日利亚的蓝色碧玺,更高于普通的蓝碧玺。

优质红色碧玺的颜色为玫瑰红、紫红色;绿色碧玺以祖母绿色最好,黄绿色次之。黑色和无色的碧玺价值一般不高。黑色碧玺一般用做工业用途,较少应用于宝石。

(2)净度

碧玺内部一般多瑕疵,主要是裂隙。质量好的碧玺要求内部包体和裂隙尽量少,无暇的碧玺价值高,洁净无暇的蓝色、红色和多色碧玺较少见,一般多裂隙和包体,如图7-2所示;二洁净的绿色碧玺相对较多。

(3)切工

刻面宝石的切工应贵规整,比例适当,对称性好,抛光好;雕件的雕刻比例合适、颜色运用得当。

(4)重量

块度大,少瑕疵少裂隙者为佳。

(5)特殊光学效应

具有猫眼等特殊光学效应者可提高价值,碧玺猫眼见图7-3。


              图7-2红色碧玺中一般多包体和裂隙           图7-3碧玺猫眼


中国质量网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共产党网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6-2020 中检金银珠宝首饰质量检测中心     粤ICP备2020097566号-1